学习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加强基层治理方面心得体会
【收藏】 作者: 佚名 来源: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【小 中 大】【加入会员】
理论指导实践,格局决定视野。
最近出版的《(三字名字替换)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,系统反映了(据实替换),既统摄全局、高屋建瓴,又着眼基层、纤毫毕现。
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是(六字名字和职务替换)着墨颇多、牵挂最深的问题之一。
作为(单字替换)员干部,提升治理能力是关键,做到“眼到、心到、口到”,以“望闻问切”直击基层积弊,提升治理效能,自然能夯实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。
从高处着眼,望尽天涯路,画准基层治理“全身像”。
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
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各种矛盾交织共生。
接手之后如果不能看“梗概”、察完全,就会陷入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境地。
通过“望”,将本村、本镇、本县的社情民意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。
哪里可以搭上政策的快车,哪里可以借来发展的东风,在心里通盘考虑,总体谋划,做到心中有数、泰然自若,才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、秩序井然,做到干部心中有“底”,群众眼中有“靠”。
从小处访察,闻遍百花香,记实基层治理“明细账”。
有了宏观印象,还必须知民众的“小憧憬”“小目标”。
戴着耳朵下基层,倾听方方面面的声音,不偏听偏信。
国事、家事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
把(单字替换)的政策带下去,把社情民意摸上来。
这不但能密切(单字替换)和群众的血肉联系,强化“红色基因”,亦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,减少群众工作数量,实现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。
有些群众有诉求,但是政策做不到的事情,最后群众放弃了利益诉求,并不是因为矛盾自我消解,而是因为(单字替换)员干部的真诚感动了群众。
……
【文章共1219字,精选参考范文,仅供学习借鉴】
手机扫码阅读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