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秘书稿子>> 心得体会>> 观后感想

观后感想

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观后感

收藏】  作者: 佚名  来源: 作者原创 【    】【以稿换稿】 

“北斗天团”夜空中最亮的星“河汉纵且横,北斗横复直。
       ”古有北斗七星,识方向、定季节、辨时辰,今有北斗卫星,覆盖广、定位精、导航准。
       中国北斗服务世界、造福人类,这是“北斗天团”为我们照亮的浩瀚星空。
       26年、9495天、8.2亿秒,“北斗天团”坚持不懈、奉献青春。
     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北斗一号系统,1994年立项、20×某年建立、20×某年完善;北斗二号系统,20×某年启动、20×某年建成;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系统20×某年建成。
       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弱到强,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。
       迄今为止,“北斗天团”共计30万余人,带领团队完成北斗一号、北斗二号建设任务的孙家栋院士,反对参考GPS、力主“另起炉灶”的许其凤院士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,主持完成中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的杨元喜,研究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“北斗女神”徐颖...他们数年如一日、青丝变“暮雪”,持之以恒、以身许国,满腔热血、忘我工作,勇攀高峰、圆梦星辰。
       数字信号、芯片、原子钟,“北斗天团”自主创新、攻坚克难。
      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,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
       1995年,针对信号“快捕精跟”问题,王飞雪、雍少为、欧钢三位20多岁小伙子,拿出“全数字化”方案,依靠仅有的4万元经费、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、借来的仪器设备,经过三年煎熬,完成模拟实验,突破核心技术,完成“双星”定位的北斗一号系统。
       无独有偶,北斗二号面对信号干扰,攻克导航卫星总体技术、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多项关键技术,北斗三号则实现了器部件一体化体系,使 ……

【文章共1205字,精选参考范文,仅供学习借鉴】



手机扫码阅读本文


 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