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秋雨先生《文化苦旅》读后有感例文
【收藏】 作者: 佚名 来源: 作者原创 【小 中 大】【以稿换稿】
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,见我当如是。
”这是大宋的山水,宋人用音和韵雅的句子,为山水贴上或悲或喜,或婉约雄壮的情感标签。
如今,千年韶华渐渐没落,尊华与屈辱一并雪藏,而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便是将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一一展现:不必说水气淋漓的都江堰,清荣竣茂的三峡;也不必说园圃葱翠的青云谱,藤葛垂垂的白发苏州;单是那流光溢色,神秘安祥的大漠戈壁,便让人发出无限喟叹。
“他回头看一眼睛西天凄艳的晚霞,那里,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。
”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衰败,深邃的苍凉的文明,步履艰难。
文明的衰落注定了国家的没落,国家的兴亡自然决定了文明的发展。
也是,当年的清王朝,连皇家园林也守不住,又岂能留住那千里之外的莫高窟?其实,相比于圆明园,莫高窟也算是幸运的,起码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留存于世间,而不是灰飞烟灭。
其实,这样的事实终究是不会存在太久,或被他国夺走,或被本国破坏,总之,留不住。
因此,阿房宫烧了,圆明园毁了,岳阳楼不断重修……比之埃及的金字塔,印度的山奇大塔,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,这些兴盛于一时的纯粹的遗迹,从古至今,代代瞻仰。
中国则不同,中国的遗迹都有属于本国的历史沧桑感,中国的存在史太长,战乱太多,苦难太深,太多的遗迹根本保留不住。
就像被列为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,阿尔忒弥斯神庙,只能引人遐想。
因此,凡在至今仍存有的历史遗迹,总有生生不息的独特秉赋,都江堰如此,长城如此,莫高窟,也是如此。
“虽山深而无法登高之苦,虽奇丽而无法柒米之匮”,这便是天柱山,空寂无人的山岙,留下了历史的强蛮。
……
【文章共1512字,精选参考范文,仅供学习借鉴】
手机扫码阅读本文
- 上一篇: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读后感例文3篇
- 下一篇:《傅雷家书》读后感范本